武清文化公园图画,天津武清文化公园简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6月30日下午,武清区政协邀请区文化艺术与体育界别部分委员和书法协会、美术协会部分成员举办庆七一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书画展活动,以现场创作形式,秉承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以书画为媒介,弘扬时代主旋律,通过艺术家们真挚深刻的爱党爱国热情、娴熟精湛的书法绘画技艺,真实描绘出全区建设成果和文化涵养,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精深的学术内涵,反映出艺术家们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蓬勃昂扬的艺术追求,也将为武清区带来新鲜的艺术气息,进一步促进了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政协书画会友、联络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清朝最漂亮的园林是园明园,它是清朝几代皇帝历经数时年才建成,后来毁于第二次鸭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慈禧出逃,园明园这个号称万园之园的瑰宝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毁于大火。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的海淀镇西北,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圆明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被中国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